前宋朝地图
12032024-11-25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古琴在唐朝和近古时期古琴文化归纳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古琴在唐朝以及近古时期古琴文化归纳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One〗、九霄环佩是一种古琴装饰品,也被称为“琴环”、“琴柱环”或“琴柱衣”。它是历代文人墨客在弹奏古琴时常佩戴的一种饰品,相传与唐代宰相魏征有关。
〖Two〗、据传说,魏征年少时曾与当时的名琴师顾延之学琴,顾延之教授他一曲《平沙落雁》。后来,魏征成为唐太宗的宰相,宰相的职位让他不能随时从事琴艺,但他仍然喜欢听琴。为了方便,他把自己的古琴镶嵌在了自己的帽子和带子上,这样可以随身携带。这就是九霄环佩的起源。
〖Three〗、从魏征时期开始,古琴装饰品逐渐流传开来,后来有更多的文人书画家加入到这个时尚趋势中来,他们在琴柱上装饰银环或者发明了更复杂的九环、十环、十二环等琴环。因其华丽、精致的做工,九霄环佩逐渐成为古琴的必备附件之一,时至今日也是古琴爱好者最喜欢的装饰品之一。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首出自《诗经》中诗句就写到了古琴,由此看来在先秦时期,古琴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伴奏和歌唱,士族文人阶层的兴起,使得古琴成为当时士大夫修身理性的工具,此时期的古琴乐理呈现出作为人们陶冶情操和修身养性的作用。
春秋时期,古琴发展为用于独奏的乐器,并产生了许多演奏水平极高的古琴大家和优秀的作品。各诸侯国的宫廷中,都有精于古琴的宫廷大师,其中师旷就是晋国的大乐师,他对古琴演奏造诣极高,上至君王下至百姓无不尊崇他的琴乐。
“政治清明之世,民心和谐祥睦,作乐可以达到和气;暴乱之世,民心忧愁困苦,作乐则会遭致祸灾,难道不应该引以为戒吗?”
古琴在当时作为一种重要的礼乐,上能影射时局变化下能教化民众,反映出当时古琴文风昌盛,流传颇广,对后世研究古琴历史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诸侯林立的先秦时代,古琴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古琴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汉时期,古琴艺术有了重大发展,古琴作为一种高雅的乐理渐渐渗透到儒家文化和人性哲理中。
“琴者,禁也。禁人邪恶,归于正道,故谓之琴。”
这表明在东汉时期,对儒家来说,古琴就是中华文化礼乐之道,古琴中的琴道这一说法也来自于此时期,因此对于此时期古琴正面引入到儒家学说来说,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汉代文人爱琴解音,风气盛行,许多文人雅士即使出门也都抱着一把古琴,家中墙上也会挂着一把古琴,这表明当时古琴在文人雅士之中地位斐然,密不可分。当时著名的文人琴家司马相如、蔡邕父女,还有哲学家扬雄、刘向、桓谭等在古琴演绎方面造诣深厚,其中蔡邕所著《琴操》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注,为后世研究古琴文化传承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可见,古琴的深远意义已涉及丰厚的国学历史底蕴,从此代代流传并广泛风行于当时的社会阶级。
到了魏晋时期,琴风日益盛行,此时在士族阶层出现了一批不依附于宫廷的文人古琴乐家,如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阮瑀,“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阮咸,他们都以善琴著称,琴技高明,谱写的韵律和美动听,在当时社会广为流传。
这个时期的文人乐家不再受宫廷辖治,发挥自由的创作空间,开创了古琴琴风多样化的历史先河。反映了当时的古琴乐家脱离统治阶层的把控后,在演绎与创作上摆脱了宫廷固定模式的桎梏,自由发挥创作形式不拘一格的曲风,以及在传统古琴乐理基础上加以变幻曲风和演绎的多样化,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历史上对古琴的传承和发展。
这个时期的文人乐家以嵇康为代表,他自诉:
“余少好音声,长而习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
嵇康认为琴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古琴成为以嵇康为代表的高雅之士自以忘忧守道、抒发情怀的优美工具,而创作琴曲和咏诗更是他不断追求的人生乐趣和诗化人生的象征。
隋唐时期国家逐渐繁荣昌盛,民间皆流行莺歌燕舞,不拘泥于某一种乐器,故琴风稍落。古琴乐家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抑制,一些文人士子在古琴基础上改进了繁琐的琴谱,因而到了唐代古琴的减字谱逐渐成熟,成为了记录琴音乐主要谱式。
虽然古琴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较为缓慢,但由于古琴减字谱的产生,推动了古琴谱在文人雅士中的广泛传播,对于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都留下了深远的历史意义,步入了琴史上音响可循的历史时代。
宋朝时代推崇抑武扬文的政策,上自帝王下至朝野都十分好琴,无不以能琴为荣,达到历代好琴的顶峰。反映出古琴在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中极为盛行,如南宋诗人姜虁所创作的琴歌《古怨》,为现存最早的琴歌。
这一时期的文人在古琴遗产的总结和创新方面对古琴音乐的发展作出了不菲的贡献。如毛敏仲创作的琴曲《渔歌》、《佩兰》、《山居吟》等都流传至今,庐山道士崔闲所著《醉翁吟》,宋人朱长文撰写的《琴史》,真实地记录了隋、唐、宋三代琴的史料。
此时期的古琴不仅表现出一种怀旧的复古主义气息,更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融合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又以“楚汉旧声”的历史传承,使得古琴音乐并没有湮没在**齐放的芸芸乐器中,而是细水长流,起伏波动的持续发展。
古琴在明代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古琴音乐在官宦与士大夫文人等高级阶层中广为流传,呈现出继承旧制,又不断推陈出新的风气。当时的文人之间提倡琴学,将之前传承下来的琴曲与民间流传的曲目编纂成谱,这对后人研究古琴音乐带来极大的价值。
明太祖第十七子宁王朱权,便为明朝出色的琴家,他负责编纂的《神奇秘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琴谱,对于后世研究隋唐宋元朝代古琴艺术和乐理的流变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著名琴家冷谦所著《琴声十六法》,体现了古琴的美学思想、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等形式,表明了明代的文人在古琴艺术的审美观念上推动了琴乐的发展。
古琴音乐音色优美动听,音调圆润低沉,悠远绵长,或阳春白雪,或高山流水,听之可使人身心舒畅,仿若身临其境,令人沉醉其中。殊不知古琴音乐与文学也有着与生俱来的密切关系,因为演绎一首古琴音乐,不仅有作为弹奏工具的琴,还要有词与曲,最后辅以弹奏歌唱出来,这对创作者来说不仅需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去写词,又要懂得丰富的乐理知识和古琴的演奏技能,最终还要有感情的唱出寓意,因此这对创作者来说是一件难度极高的表现形式,所以说古琴音乐与文学功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古人在古琴音乐与文学的联系主要表现为琴歌、琴曲与琴诗。这三者之间既紧密联系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这对古琴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演绎有着重要的意义。
顾名思义,琴歌即抚琴而歌,一般以琴和瑟来伴奏,也称之为“弦歌”。西汉时司马迁曾说:
“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琴歌主要以诗为主,按照诗的内容进行谱曲弹唱,辅以诗意或委婉或清和或激昂,歌唱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这种自弹自唱的形式颇受文人追捧与效仿,由此衍生出大量不同体裁的作品,也诞生许多的诗人。这在“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的历史朝代中,琴歌既能淋漓尽致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也能以高雅的姿态服务于当时的统治阶级。
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善于以诗词寄托情怀,比如流传至今的古琴曲《阳关三叠》就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而作的琴歌,深受古今中外古琴爱好者的喜爱与传诵。
琴歌虽好,琴词却难写,自古以来多为诗人做诗词,经过乐师拿来裁剪后才能进行演奏,这也在《文心雕龙乐府》中得以知晓:
“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声来被辞,辞繁难节。故陈思称李延年闲于增损古辞,多者则宜减之,明贵约也。”
因此诗变成歌,也要遵循古琴音乐发展的规律,最终才能呈现出寓教于乐的成品。
在唐代,乐器形式渐渐增多,为了适应古琴音乐的需要,诗的形式上升演变为绝句,谱曲演唱更为朗朗上口,为众多文人士子争相效仿传诵,有句为证:
“苏李诗出,画以五言,而唐时优伶所歌则七言绝句,其余皆不入乐。”
而到了宋代,古琴音乐体裁又由绝句演变成为词,当时古琴音乐表现为“倚声填词”,许多琴曲题名通常是《菩萨蛮》,《蝶恋花》,《浣溪沙》等音乐的调名。古琴音乐在此时期的演绎变化深刻的表明,当弦歌的音乐形式和功能日趋成熟时,便顺其自然的推动了诗体从古诗—乐府—绝句—词的演变发展历程。
琴曲是纯古琴独奏曲,乐曲音色呈现出一种线性音律特色,听上去仿佛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韵味,这种“希声”让人体味到琴曲的神韵与风格,引人遐思,绕梁三日……从先秦开始,琴师就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琴曲作品,这些琴曲在唐代文人中间流行到达鼎盛,因此诸多琴曲便出现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比如诗人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中诗句: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白雪乱纤手,绿水静虚心。”
此诗中提到的“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著名的琴曲作品,表达作者通晓琴曲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以及透过音律直达内心的顿悟。
“听琴者,勿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勿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庄子对琴曲的阐释,体现出琴曲中含有丰富的文学和哲理内涵,更有“以简化繁”的禅理韵味在其中,由此可见,琴曲已然渗入文学内涵之中,反映出琴曲已属于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不断继承和发展壮大。
唐代盛产诗人,而古琴在文人中是不可或缺的雅物,由此琴诗在唐代的发展颇为盛行,从琴诗中可以领略诗中的文化氛围,还可从中得到有关琴名、琴人、琴曲曲目、内容的记载,领略到古琴音乐蕴含的深邃思想。
唐代诗人“以诗入琴”的方式促进了古琴乐理的创作风格,他们把古琴作为修心养性的途径,还利用古琴音乐构思诗句,可以说古琴在文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琴音乐在琴诗中体现出创作者的哲学思想、文学创作与政治理念等因素,可谓形式丰富多样,而从琴诗中也能挖掘出诗人与诗的资料,为后世研究当时朝代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借鉴。
在古代,古琴被称之为“君子之器”,象征着正德,更有“文人琴”的说法,因此古代文人喜爱古琴与琴不可分,就是因为看重古琴所代表的德行与操守,所以才有“君子之侧,必左琴右书”之说。始于先秦时期直至现代社会,古琴与文人都有着难以分割不解之缘,古琴熏陶文人士子,一代代的传承和发展,文人又通过古琴乐理来抒发情怀和丰富精神内涵,古琴与文人的相互紧密联系,共同促进了历史文化的繁荣发展。
古琴韵在清微淡远,聆于清雅,平于清和,音色不急不缓,不喜不悲,琴音不为悦他,只为悦己,这正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直秉承的“中庸之道”。一把好琴正如一位好友,彼此相知相诉,借以古琴抒发文人“我是人间惆怅客,一腔心事谁人知”对人生的感叹和内心深处“不可语焉”的孤独情愫。古琴早已深入儒家思想文化体系,又有着独特的哲学寓意,在历史长河中积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文人便是这底蕴的载体,把这历久弥香的古琴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One〗、为一篇详细说明弹奏法的文字,不直接记音高和节奏。今世仅存的文字谱为南朝梁丘明所传的《碣石调幽兰》,现存于日本**国立博物馆。现今演奏的《碣石调幽兰》就是根据该谱打出的。
〖Two〗、相传为唐代曹柔根据文字谱简化、缩写而成。减字谱的每一字块为由汉字减少笔画后组合而成的复合字。这种谱式主要只记指法动作和弦序、徽位而不记音高和节奏,所以属于指法谱(Tablature)。
〖Three〗、一个字块通常可以分为上下两大部分:上半部表示左手指法及徽位,下半部表示弦次及右手指法。
关于古琴在唐朝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