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眼镜文物
8442024-10-02
大家好,关于宋朝眼镜文物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眼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One〗、眼镜已不是什么稀罕之物,然而迄今尚未有人考证出眼镜究竟是何人发明、又是何人首先配戴的。
〖Two〗、最早的透镜是在伊拉克的尼尼书遗址发现的。它是用水晶石制作的,直径1.5英寸,焦距4.5英寸。由此可以知道古巴比伦人和吉亚洲人已经发现某些透明宝石具有放大作用。
〖Three〗、但是,可以肯定他们和古希伯来人以及古埃及人都不知道使用眼镜。
〖Four〗、眼镜可能是在13世纪末期在中国和欧洲同时出现的。马可·波罗大约在1260年记载:“中国的老年人看小字时戴着眼镜。”14世纪曾有记载说中国的一个绅士用一匹马换了一副眼镜。
〖Five〗、中国古老的眼镜镜片很大,呈椭圆形,通常用水晶石、石英、黄玉或紫晶制成,镜片镶嵌在乌龟壳做的镜框里。
〖Six〗、有的眼镜带有铜质的眼镜脚,卡在鬓角上,有的用细绳子系在耳朵上,也有的把眼镜固定在帽子上。由于眼镜框是用象征神圣的动物——乌龟的壳做的,镜片是宝石做的,所以眼镜被视作贵重物品。最初人们配戴眼镜是为了表示吉祥或者表示身份高贵,而不是为了改善视力。
〖Seven〗、眼镜在13世纪由两位意大利医生传入欧洲,直到14世纪中叶才被广泛使用。当初欧洲人也把眼镜看做区分人们身份高低的装饰品.
〖Eight〗、欧洲早期的眼镜是由各种宝石做的单一的放大镜,使用时拿在手里,就像现在人们读书时用的放大镜。16世纪初,供近视眼镜用的凹透镜才问世。
〖Nine〗、最初,眼镜是架在鼻子上的,造成了使用者呼吸困难。后来发明了眼镜架,或用皮条把眼镜系在头上,这才解决了呼吸困难问题。到1784年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发明出双光眼镜,眼镜才算完善起来。
〖Ten〗、新华网兰州5月6日电(记者孙勇)“凿壁偷光”“十年寒窗”等流传于汉语中的词汇,是中国古代文人们刻苦读书情形的反映。
1〖One〗、但是,相信很多现代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如果他们读书时用眼过度,出现视力问题怎么办?甘肃收藏协会理事赵孟江研究发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古人很早就发明了天然水晶石眼镜。赵孟江在对中国古代文献、出土文物和自己收藏的近千件藏品
1〖Two〗、进行研究后认为,古代中国人发明水晶石眼镜至少有七大渊源:
1〖Three〗、[One]、中国古代对水晶石有悠久的开发利用历史。
1〖Four〗、赵孟江研究发现,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能加工出精美的珠、坠、玦、环等天然水晶石器物。到夏、商、周时期已经积累了加工、磨制水晶器物的丰富经验。
1〖Five〗、[Two]、古人对水晶光学原理的发现与运用。赵孟江认为,古人在将水晶切割成片,并磨制、抛光时,自然会发现扁平的水晶片(环、玦类)有放大作用,于是凸透镜片就在劳动实践中被制造出来。
1〖Six〗、[Three]、古代观测日食及天象时遮阳护目的需要。据《尚书·舜典》记载,舜帝时,人们就用“璇玑玉衡”观察各种天体及其演变。“璇玑”是一种有色透镜,装在“玉衡”这个长管上,在早晨“迎日推策”及夜晚观星时,有色透镜用以遮挡妨碍观测的刺眼日光或明亮月光。
1〖Seven〗、[Four]、眼医学的产生与发展。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眼病的记载。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于隋大业元年主持编写的《诸病源候论》中已经对近视(目不能远视)、散光(目茫茫)、复视(目视一物为两)、斜视(目偏视)、弱视(目暗不明)等属于眼屈光方面的疾病进行了论述。
1〖Eight〗、[Five]、冶金技术及手工业的发展。考古出土证明,我国在大约4000年前,进入青铜时代;3000多年前可炼金;2500年前能冶炼钢材,这些能为磨制眼镜提供越来越先进的工具。同时,我国发达的手工业与丝织业,为眼镜的框架工艺与包装材料提供了有利条件。
1〖Nine〗、[Six]、文字的产生,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矫正屈光眼镜,主要是用来观看细小物体和文字等。我国最早的较成熟的文字,产生于商代,当时的甲骨文雕刻相当微小,看起来很吃力,这就有了对放大透镜的需求。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佛教文化的传入,士人录写大量的经传师说,蝇头小字难以辨认,也很自然地需要一种助目工具。
20、[Seven]、光学的产生与发展。公元前5世纪《墨子》中已经提出了光为直线照射,并有反射特性的理论。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论述了几何光学、凹镜、凸镜成像理论,进一步奠定了我国光学理论的基础。
2〖One〗、赵孟江研究认为,中国最早的眼镜实际上只是一个简单的水晶石透镜片,此后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不断成熟完善。
2〖Two〗、但是,天然水晶石本身费用昂贵,所以中国古代眼镜只能是富人的奢侈品,直到晚清时期中国开始生产光学玻璃,眼镜才逐渐在我国普及发展起来。来源:(新华网)
2〖Three〗、杭州日报讯(通讯员徐时松徐磊陈恒见习记者宓路平)日前,一副有一百余年历史的“毛源昌眼镜”在富阳市新登镇被意外发现。
2〖Four〗、毛源昌眼镜店的专家初步鉴定后表示,这大概是毛源昌最早的产品,但眼镜的具体年份还需进一步考证。
2〖Five〗、事情还要从4月上旬说起,家住新登镇的叶先生在家中打扫卫生时,偶然翻出祖母曾经用过的一副老花眼镜。把玩之余,他意外地发现这件“相貌”普通的久远之物,镜框上竟依稀可见“毛源昌制”四个小字。
2〖Six〗、莫非是件上代遗留的宝物?叶先生便跑到了杭州的毛源昌眼镜店为老花镜“验明正身”。虽已有所“怀疑”,但结果仍然让叶先生大感惊奇,眼镜店的专家告诉他,这眼镜已过“百岁高龄”,可谓价钱不菲,在一百多年前,一般的大户人家也都是戴不起这副眼镜的。
2〖Seven〗、端详许久,这是一副150度的老花眼镜,镜片是用水晶磨制而成,很薄。
2〖Eight〗、镜框为铜制,上面有一可活动的横梁,其中有一细孔,此外镜框两边也各有两孔。眼镜专家说,估计是起到穿线后套在耳朵上固定的作用。老花镜的两个镜片通过绕成一个半圆的活动镜架联接在一起,还可以折叠,显得古朴而又精巧。虽然整副眼镜磨损程度已相当高,但仍可看出一丝当年的雍容华贵。
2〖Nine〗、叶先生说,他小时候经常看见祖母做针线活时戴这副眼镜,只是听说是祖母祖上传下来的。不想,这副眼镜有这么长的历史,如果不是专家鉴定,他还不识其“庐山真面目”。近来,叶先生已经找来合适盒子,把老花镜小心收藏。当地一位对文物颇有研究的收藏爱好者告诉他,这种纯水晶手工打磨的眼镜片非常罕有,对保护眼睛也更有好处,应为当年“度身定做”之物,非常珍贵。
30、叶先生表示,因为自己在古董文物方面是个门外汉,也不懂如何护镜、养镜,如行内人士有意,他将出让此“宝物”。
3〖One〗、毛源昌眼镜店,清同治元年(1862)开设于杭州太平坊(中山中路)。创始人毛四发,绍兴人,售眼镜,积资盘进詹源昌玉器眼镜店,改名毛源昌。
3〖Two〗、民国16年(1927)毛氏后代毛鉴永在杭购进先进设备,改变手工操作,以其技术精湛,质量上乘而著称,并以售真水晶眼镜而出名。20世纪年初,其经营资力已是杭州同行之首。1956年改名毛源昌眼镜厂。
2.汉服戴眼镜的好看与否主要取决于个人审美观。
有些人认为汉服戴眼镜可以展现一种独特的风格,眼镜的设计和颜色可以与汉服搭配,增添个性和时尚感。
而另一些人可能认为眼镜会破坏了汉服的传统美感,不够纯粹和古典。
3.在时尚潮流中,个人的审美观念和时尚态度是不断变化的。
因此,汉服戴眼镜是否好看是一个主观的问题,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和风格来选取是否戴眼镜。
同时,可以尝试不同款式和颜色的眼镜,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搭配方式。
〖One〗、疫情期间,全国开启网课模式,高强度使用电子设备,不知今年的近视率是否会迎来爆发式增长。
〖Two〗、现代人近视了,需要去眼镜店配一副近视眼镜,那古代人近视了,应该怎么办呢?
〖Three〗、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十记载:
〖Four〗、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在政府数年,每进文字,亦如常人,不以为异。贵人真自有相也。
〖Five〗、欧阳修已经近视到读书都很困难,只能听书,这放在今日恐怕得有七八百度,已经极大地影响了生活。
〖Six〗、“少年读书目力耗,老怯灯光睡常早。”
〖Seven〗、可见苏辙年轻的时候读书过于用功导致视力下降。
〖Eight〗、杜甫在《小寒食舟中作》中写道:
〖Nine〗、“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Ten〗、当然杜子美说的应是“老花”,只是在那个时代,大家尚缺乏“近视”、“老花”、“弱视”的概念。
1〖One〗、这个阶段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眼镜,但是已经有了后来制造眼镜用到的玻璃透镜。
1〖Two〗、东汉王冲在《论衡》中提到了“阳燧”,东汉王室刘荆墓出土的金圈嵌水晶放大镜,1974年至1977年间,安徽省亳县博物馆在发掘两处东汉墓葬时,共出土了五枚玻璃凸透镜片,这两处墓葬的主人均系曹操的宗族,这五枚玻璃凸透镜片经过研究,发现全都聚焦取火,其中两枚还能映物放大。
关于本次宋朝眼镜文物和眼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