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苏轼 科举
11002024-11-20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唐朝明经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唐朝设置明经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One〗、唐朝最受贡生们欢迎的是明经、进士二科,其中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贡生,又比明经科为多。
〖Two〗、进士科中榜的考生,往往比明经科留在皇帝身边担任各种重要职务的机会要多得多。所以相比较,唐朝人们更普遍推崇进士考试。
〖Three〗、隋朝时期的“学业优敏”就是明经的前身。
明经科是科举考试的考试科目;科举制度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50多种,应试者以明经,进士二科比较多,明经科是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所谓帖文,又称帖经,主要考经文的记忆,具体做法是以所习之经,掩其两端,中间惟开一行,裁纸为帖及第亦分四等,常科考试及第以前的士人,身份是平民,有白身,白衣,布衣等称呼,科举考试合格叫及第、或擢第、或登第、或登科、也单称中;明经是唐朝考试的一科,指通明经术,参加考试,在当时称为应明经举。
〖One〗、唐初,明经科的考试内容以经学为主,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熟悉程度,选取相应的儒家经典进行考试。
〖Two〗、唐初的经学不再是五经,而是九经,这时他们将五经中的礼拆为仪礼、周礼与礼记,春秋拆做左传、公羊传与谷梁传,即《诗》、《书》、《仪礼》、《周礼》、《礼记》、《易》、《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然后以通经比例来决定等第,通五经者比较高,通三经者次之,通二经者最次,而后分别授官。
〖Three〗、其中,通五经者,大经、小经皆须通(唐初,在定九经后,又将《礼记》、《左传》称大经,《诗》、《周礼》、《仪礼》称中经,《易》、《书》、《公羊传》、《谷梁传》称小经);通三经者,需通大、中、小经各一部;通二经者,需通大经一部加上小经一部,或取中经两部。
〖Four〗、除了会考九经,因唐初诸帝皆有自己喜欢的儒家经典,所以会额外增加一些其他的儒家经典来作为“明经科”必考内容。如高宗上元二年(675年),高宗下诏将《老子》列为考试内容;长寿二年(693年),武则天下令停试《老子》,改试由她自撰的《臣轨》两篇。
〖Five〗、神龙元年,中宗李显改革“明经科”考试,明定“明经科”考试考三场,第一场帖经,第二场试义,第三场试时务策,开成十二年后,因唐文宗于九经上增《尔雅》、《论语》、《孝经》等三经,因此帖经所考的经学,也由九经变成十二经。
〖Six〗、开元二十五年之前,帖经考九经十帖、《孝经》二帖、《论语》八帖、《老子》兼注五帖,每帖需填写三字,只要写对六帖,即合格;时务策考十条时政问题,通过七条,即合格。开元二十五年之后,唐玄宗李隆基更改“明经法”考试内容,先帖试,帖试内容与此前相同,但只要通过五帖,即合格;再试义,九经每经口试大以十条,通过六条,即合格;最后时务策,考三条时政问题,需全部通过。
OK,关于唐朝明经是什么意思和唐朝设置明经吗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