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大邑在哪
5442024-02-05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唐朝的大邑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邛崃和大邑 的历史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公元前316年,秦灭古蜀国,今大邑县区城当时为临邛县地。后几经变迁,直至唐高宗威亨二年(671年),置大邑县,属邛州,县治在今晋原镇。
大邑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于公元671年的唐代建立县制,距今1300多年的历史。山灵水秀,田园成诗,雪映千秋,素有“蜀之望县”的美誉。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灭蜀以后,由于政治和军事需要,在蜀地修筑城池。临邛、成都、郫三地土地肥沃、地当要冲,临邛故地更有铁矿资源、天然气井,交通便利,市场繁荣,故秦惠文王于更元〖Fourteen〗、年(前311)派蜀守张若主持修筑三城(一说张仪亦参与修筑事宜)。因临邛故地素有邛民(邛族)聚居,故取名临邛。临邛城店肆林立,规模宏大,城址在今邛崃临邛镇。
明宪宗成化十九年(1483),官府用泥士筑成简陋城垣,历30余年而崩裂。
明末清初,战乱频仍,州城残破,户口锐减,常有虎豹出没。
直至康熙三十二年(1693)知州戚延裔捐资助修城垣,民得安居。乾隆二十九年(1764),在知州王采珍主持下,大力维修。
1958年拆除城墙改筑围城公路,但古城轮廓清晰可睹,护城河亦如旧貌。
邛崃中华民国时期初仍称邛州,废除道制,邛州直隶省府。2年又恢复道制,以道辖县,邛州改为邛崃县,归上川南道管辖。17年又裁废道制。24年,防区制结束,实行行政督察区制,邛崃县归第四行政督察区管辖,直到解放。
建国初,划四川为川西、川东、川南、川北4行署区,行署下设专区,邛崃县属川西行署区的眉山专区管辖。
1952年撤销行署成立四川省,邛崃县划入温江专区。
1959年2月15日,邛崃县与蒲江县合署办公。
1960年4月2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蒲江县,合称邛崃县。
1962年11月1日起,又恢复两县建制。
1968年9月,改温江专区为温江地区,邛崃县属其管辖。
1983年撤销温江地区,将所辖邛崃等县划归成都市管辖。
1994年6月6日,撤销邛崃县,改设邛崃市(县级),市人民政府驻临邛镇。
1997年,邛崃市面积1377.4平方千米,人口63.6万,辖16镇17乡。市政府驻临邛镇。
大邑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已有人类活动。夏、周时为古蜀国地。公元前316年,秦灭古蜀国,今大邑县区城当时为临邛县地。后几经变迁,直至唐高宗威亨二年(671年),置大邑县,属邛州,县治在今晋原镇。《太平赛宇记》记载:“县在鹤鸣山东,其邑广大,遂以为名。”大邑建县后,唐、宋两代建置无变化。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撤销安仁县和火井县,其行政区域划归大邑县管辖。
明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大邑县撤销,境城井入邛县,属嘉定州,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大邑县建制恢复,仍属嘉定州。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邛县复升为邛州,大邑又还隶属邛州,直至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2年(1913年),州政为邛崃县,大邑隶上川南道。民国3年(1914年)5月,上川南道改为建昌道。民园17年(1928年),道制撤销,适值四川军阀混战,延至次年才正式撤销,大邑直隶四川省。
民国24年(1935年)6月,大邑隶四川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月20日,大邑县解放。1950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大邑县委员会在成都组成,隶属中共眉山地委领导;1950年1月8日,大邑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眉山专署领导。1950年3月起改属中共温江地委、专署领导。1960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新津县并人大邑县;1962年3月25日,新津县建制恢复。1983年5月,温江地区建制撤销,大邑县划归成都市管辖。
关于唐朝的大邑和邛崃和大邑 的历史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