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反臣

本站原创- 2024-11-01 15:21:39

宋朝反臣

其实宋朝反臣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南唐投降北宋的大臣,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宋朝反臣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块儿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南唐投降北宋的大臣
  2. 北宋所当臣者是也
  3. 宋朝皇帝为什么薄葬

[One]、南唐投降北宋的大臣

〖One〗、张洎是南唐大臣,他在李后主时期备受重要,“参预机密,恩宠第一”。投降北宋后,又从一个降臣做到了北宋参知政事(副宰相),与寇准同列,这份机遇是其他降臣所不可比拟的。

〖Two〗、那张洎是从何从一个南唐降臣当上大宋宰相的呢?

〖Three〗、在张洎的才华之外,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正是张洎为人所不齿的地方:他太善于迎合圣意,太会钻营。

〖Four〗、张洎首先是个有才的人,“洎少有俊才,博通坟典”,他的发迹首先得益于他的才华。

〖Five〗、李璟长子弘冀卒,有司谥武宣。洎议以为世子之礼,但当问安视膳,不宜以“武”为称。旋命改谥,擢监察御史。

〖Six〗、南唐中宗李璟的长子去世后,朝廷定谥号为“武宣”,张洎用自己的才学,认为谥号不应该用“武”字,得到了李璟的赏识,便提拔为监察御史。

〖Seven〗、可别小看这件事,因为张洎“自以论事称旨”,他的论事能得到南唐国主的认同,说明他很善于揣测皇帝的想法,而这也正是他的特长。

〖Eight〗、张洎从此后,“遂肆弹击无所忌”,善测帝心,成为他打击他人无往不利的优势。

〖Nine〗、李璟去世后,李煜继位,张洎更是混得如鱼得水。

〖Ten〗、“煜宠洎,不欲离左右,授职内殿,中外之务一以谘之。每兄弟宴饮,作妓乐,洎独得预。”

1〖One〗、张洎也充分利用李后主的软弱,把李煜吃的死死的。

1〖Two〗、“洎尤好建议,每上言,未即行,必称疾,煜手札慰谕之,始复视事。”

1〖Three〗、他给李煜提出的建议,如果李煜没有立刻采用,他就立刻称病,等李煜手札慰问他,才“病愈”上班做事。

1〖Four〗、张洎还具有“小人”必备的嘴脸:“尤险诐,好攻人之短”。

1〖Five〗、很多南唐大臣都遭受过他的迫害。

1〖Six〗、如大臣潘祐,起初李煜十分器重他,以“潘卿”称之而不名,他本与张洎交好亲厚,但是正直的潘祐很快看清了张洎的为人,疏远他,张洎“从而挤之”,致使其李后主怒杀。

1〖Seven〗、“张洎、潘祐俱为忘形之交。其后俱为中书舍人,乃相持,祐之死也,洎盖有力。”

1〖Eight〗、张洎得到李后主的信任后,在很多大事上都有决策权,可以说左右南唐国政。

1〖Nine〗、宋太祖派大军下江南,金陵被围,此时张洎多次力劝李煜不能投降,表现出与南唐共存亡的莫大气概。

20、“金汤之固,未易取也。北军旦夕当自引退,苟一旦不虞,即臣当先死。”

2〖One〗、然而最终金陵城破,信誓旦旦说要“臣当先死”的张洎却没有死。

2〖Two〗、当时和张洎一道劝李后主不降的大臣还有陈乔,金陵城破后,陈乔和张洎一道进宫拜见李后主。

2〖Three〗、乔曰:“臣负陛下,愿加显戮。若中朝有所诘问,请以臣为辞。”国主曰:“运数已尽,卿死无益也。”乔曰:“陛下纵不杀臣,臣亦何面目见国人乎?”遂缢。

2〖Four〗、尽管李后主不让陈乔去死,但是陈乔还是义无反顾地自缢身亡,为国尽忠了。

2〖Five〗、而张洎的表现就体现出其人极度无耻。

2〖Six〗、“然洎实无死志,于是携妻子及橐装入止宫中。”

2〖Seven〗、但陈乔拉着他要一同死,他应着头皮和陈乔出去了,大家都已经张洎是和陈乔一道自杀去了,却不知他很快就回来了。

2〖Eight〗、乔自经气绝,洎反下见煜曰:“臣与乔同掌枢务,国亡当俱死。又念主在,谁能为主白其事,不死,将有以报也。”

2〖Nine〗、《续资治通鉴长编》是这样记载的:

30、洎乃告国主曰:“臣与乔共掌枢务,今国亡当俱死。又念陛下入朝,谁与陛下辨明此事,所以不死者,将有待也。”

3〖One〗、陈乔自杀气绝,张洎就跑进来向李煜哭诉,说想到主上还在,我要照顾主上,主上马上要北上入宋,身边需要大臣陪同。

3〖Two〗、张洎说的义正言辞,愣把自己畏死偷生说出为李后主考虑,是“忠臣”,本就软弱无能的李后主自然也就不再追究他了。

3〖Three〗、但是张洎的表现早已是传了出去,连宋太祖都知晓了。

3〖Four〗、(宋太祖)又责张洎曰:“汝教李煜不降,使至今日。”因出帛书示之,乃王师围城,洎所草召江上救兵蜡弹内书也。洎顿首请死,曰:“书实臣所为也。犬吠非其主,此其一耳,他尚多。今得死,臣之分也。”辞色不变。上初欲杀洎,及是奇之,谓曰:“卿大有胆,朕不罪卿。今事我,无替昔之忠也。”

3〖Five〗、宋太祖本想处死张洎的,但不想张洎此时表现的铁骨铮铮,“辞色不变”,宋太祖便饶他一命,让他以之前对李后主那样的忠心来忠心于自己。

3〖Six〗、其实张洎是看准了宋太祖不会直接杀降臣的,而且宋太祖在责备张洎前,对南唐宰相徐铉的态度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3〖Seven〗、徐铉从煜至京师,上召见铉,责以不早劝煜归朝,声色甚厉。铉对曰:“臣为江南大臣,而国灭亡,罪固当死,不当问其他。”上曰:“忠臣也。事我如事李氏。”赐坐,慰抚之。

3〖Eight〗、李后主没死,徐铉没死,他张洎又岂能死?何况南唐已亡,君臣被俘入朝,饱读诗书的张洎自然知道死不了的,除非你自己想不开。

3〖Nine〗、就这样,张洎没有为南唐殉国,从此成为宋朝臣子,而且宋太祖是很厚待他的,“拜太子中允,岁余,判刑部”。

40、张洎“风仪洒落,文采清丽,博览道释书”,入宋之后他文才仍旧是他得以重用的支撑。

4〖One〗、宋太宗继位后,“以其文雅,选直舍人院,考试诸州进士”。

4〖Two〗、张洎“博涉经史,多知典故”,很快就赢得了宋太宗的好感。

4〖Three〗、当时宋太宗“以《儒行篇》刻于版,印赐近臣及新第举人”,张洎得到《儒行篇》后,立刻“上表称谢”,表中他引经据典,超出其他人一大截,宋太宗“览而嘉之”。

4〖Four〗、第二天宋太宗对宰相说道:“群臣上章献文,朕无不再三省览。如张洎一表,援引古今,甚不可得。可召至中书,宣谕朕意。”

4〖Five〗、在南唐时张洎就以善于揣测帝心受到信任,此时他仍是如此。每次宋太宗有诗文问世,他就引经据典解释宋太宗的诗文,将马屁拍得极为高明,让宋太宗很受用。

4〖Six〗、“每上有著述,或赐近臣诗什,洎必上表,援引经传,以将顺其意。”

4〖Seven〗、为了能“顺上意”,他埋首苦读,从各种经典中找依据来证明皇帝的话,可谓用功极深。

4〖Eight〗、宋太宗高兴之下,“赐诗褒美”,夸张洎是“翰长老儒臣”,更是对近臣夸道:“张洎富有文艺,至今尚苦学,江东士人之冠也。”

4〖Nine〗、为了“固恩宠”,张洎“修饬边幅”,注意行为举止,防止因小失大,前功尽弃。

50、张洎在江南的所作所为口碑极差,张洎首先从江南降臣入手,“洗白”自己。当时江南降臣中,以徐铉和张洎入宋后官职比较高,但徐铉自觉对南唐有亏,很低调,几乎不与南唐降臣接触。张洎却“善待”这些南唐同僚,赢得了他们的好感,而且很快这就起到了张洎想看到的效果。

5〖One〗、“上欲进用,又知其在江左日多谗毁良善,李煜杀潘佑,洎尝预谋,心疑之。翰林待诏尹熙古、吴郢皆江东人,洎尝善待之。上一夕召熙古辈侍书禁中,因问以佑得罪故。熙古言煜忿佑谏说太直耳,非洎谋也。自是洗然,遂加擢用。”

5〖Two〗、有了江南同僚说好话,彻底打消了宋太宗对张洎的怀疑,开始大加提拔。

5〖Three〗、对于那些和自己不对付的人,张洎从来不吝啬打击的。

5〖Four〗、“与苏易简同在翰林,尤不协,及易简参知政事,洎多攻其失。既而易简罢,即以洎为给事中、参知政事。”

5〖Five〗、而对于那些受宋太宗器重,极有前途的人,张洎则极力结交。

5〖Six〗、当时寇准是政治新星,还在任吏部选事之时,张洎就开始结交他,“洎夙夜坐曹视事,每冠带候准出入于省门,揖而退,不交一谈。”

5〖Seven〗、张洎这种奇怪的举动很快就引起寇准的注意,难得有一个年长官员对自己如此尊重的,“准益重焉,因延与语”,一番交谈下来,“准心伏,乃兄事之,极口谈洎于上。”

5〖Eight〗、可以说,年轻的寇准就这样被张洎利用了,很快张洎任参知政事,“与寇准同列”,而且“既同秉政,奉准愈谨”。

5〖Nine〗、而当宋太宗对寇准的信任有所下降时,张洎会毫不犹豫的落井下石。

60、“上已嫉准专恣,恩宠衰替。洎虑一旦同罢免,因奏事,大言寇准退后多诽谤。准但色变,不敢自辩。上由是大怒,准旬日罢。”

6〖One〗、不过此时,张洎自己也恩宠不再。

6〖Two〗、西北李继迁侵犯灵州,张洎攻击宰相吕端等“上有所询问,反缄默不言,深失讦谟之”,引得吕端当面抨击张洎:“洎欲有言,不过揣摩陛下意耳,必无鲠切之理。”

6〖Three〗、而第二天,张洎上表“弃灵武以省关西馈运”,宋太宗看后更加不高兴,因为宋太宗曾有过这个想法,张洎果然是迎合自己的想法,证明他是一个“揣摩陛下意”的臣子。

6〖Four〗、“张洎上言,果为吕端所料,朕已还其疏矣。”

6〖Five〗、就这样宋太宗开始疏远张洎,寇准在被罢职不久,张洎就“告病”。

6〖Six〗、再过一段时间,张洎被“罢知政事”,接到诏书的张洎“奉诏呜咽”。

6〖Seven〗、失去了皇帝信任,也丢了副宰相的位子,张洎“疾遂亟,十余日卒,年六〖Fourteen〗、”。

[Two]、北宋所当臣者是也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Fourteen〗、。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及知巴东、成安二县。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太宗重用,三十二岁时拜枢密副使,旋即升任参知政事。真宗即位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又任三司使。

景德元年(1004年),与参知政事毕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当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围了瀛洲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寇准反对南迁,力主真宗亲征,从而稳定了军心,使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

景德三年(1006年),因王钦若等人排挤,辞去相位。天禧元年(1017年)又恢复宰相职务。后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被丁谓等人排挤,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1023年),病逝于雷州。

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

韩琦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曾奉命救济四川饥民。宋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

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是封建社会的官僚楷模,与富弼齐名,并称“富韩”。

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去世,年六十八。宋神宗为他御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配享宋英宗庙庭。宋徽宗时追封魏郡王。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Fourteen〗、。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Three]、宋朝皇帝为什么薄葬

〖One〗、首先,宋陵遭到破坏和盗掘的严重程度几乎可以居于历朝帝陵之首,在某种程度上说宋陵已经不复存在了也不为过——这个话题咱们后边再聊。

〖Two〗、另一方面,就是两宋皇帝都有“薄葬”之风。就算没被破坏和盗掘,其建筑规模和文物价值也远不如其他一些在皇帝的身后事上不惜血本的王朝。

〖Three〗、宋朝从未实现过统一,但起码在开国之初的太祖、太宗两代还没放弃过雄心。所以赵匡胤和赵炅兄弟二人一边努力的整军饬武、不断的发动北伐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一边还设立了“封桩库”,积蓄了大量的金钱以备应急——当然还有传言说赵匡胤打算在最坏的情况下,拿这些钱赎回燕云十六州的土地。

〖Four〗、宋朝的文化审美与风俗习惯与别朝有很大的不同,薄葬之风就是其中之一

〖Five〗、宋朝虽然以富裕著称,但开支的庞大在历朝历代中也名列前茅,所以从立国之始就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为此,赵匡胤以身作则提倡薄葬:生前不修陵寝,死后才建陵墓。并以七个月为限——皇帝驾崩须停灵七个月,然后赶紧埋起来拉倒,这样大家都消停,还不耽误大宋朝的攒钱大业。

〖Six〗、身为大宋朝的“开山怪”,哪怕后来被自己那个野心勃勃的兄弟篡了位,但他留下的“祖训”在不危及自己的统治基础的前提下,赵炅及他的子孙们就算再不乐意也只能捏着鼻子予以认可(北宋自太宗以后直至南宋高宗赵构,都是出自赵炅一系;从宋孝宗赵昚始,才重归赵匡胤一系)。所以相比其他王朝,两宋皇帝的身后事确实称得上寒酸,而且带动了整个两宋社会的薄葬风潮。

〖Seven〗、薄葬在两宋是如此的深入人心,乃至于后来的宋哲宗赵煦想把自己的死鬼老爹(宋神宗赵顼)埋得稍微隆重点,结果遭到了举朝上下的一致反对。大儒程颐还专门上了一道名为《代太中上皇帝书》的著名奏折,把赵煦好一顿教训:

〖Eight〗、“陛下追念先帝,圣情罔极,必欲崇厚陵寝,以尽孝心。臣愚以为违先帝之俭德,损陛下之孝道,无益於实,有累於後,非所宜也。伏愿陛下损抑至情,深为永虑,承奉遗诏,严饬有司:凡百规模,尽依魏文之制,明器所需,皆以瓦木为之,金银铜铁珍宝奇异之物无得入圹,然後昭示遐迩,刋之金石,如是则陛下之孝显於无穷,陛下之明高於旷古。至於纨帛易朽之物,亦能为患於数百年之後。”(《伊川先生文集·卷一》)

〖Nine〗、所以宋朝帝陵的规制和陪葬品的价值,往往还赶不上其他朝代的王侯。而后来被女真人撵到东南一隅的南宋皇帝们,陵寝就连他们北宋的祖先都不如了。

好了,关于宋朝反臣和南唐投降北宋的大臣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www.zhuaining.com/SezachkzMF.html
上一篇:宋朝反诗
下一篇:宋朝反腐制度
相关文章

超级链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