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宋朝英语
14642024-11-22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唐朝俗称小孩,以及古人对童子称呼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One〗、孩子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háizi,意思是儿童;儿女。父母称自己的子女为孩子;长辈都把晚辈叫做孩子,这是一种爱称;未满18周岁的人(也就是未成年人)。1)儿童。
〖Two〗、(2)儿女。父母称自己的子女为孩子。
〖Three〗、(3)长辈都把晚辈叫做孩子,这是一种爱称。
〖Four〗、(4)未满18周岁的人(也就是未成年人)。
〖One〗、龆龀:(音tiáochèn)原意指儿童换齿之时,即指[Seven]、八岁的儿童。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欢儿戏》中写道:"龆齓七八岁,绮纨三四儿。"
〖Two〗、垂髫:(音chuítiáo)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Three〗、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语出《诗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据《本草》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常以此喻处女。豆蔻因而代指十三四岁少女。我国古代,十三四岁就算“青年”了。语出自唐代杜牧诗《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及笄,又叫“既笄”。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结婚年龄,如“年已及笄”。
摽梅,指未成婚的适婚女子。摽梅之年,代指女子待嫁之年。语出自《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就是说,用竹竿去打梅子吧,树上只剩七个梅子了;要找丈夫么,快趁吉日良辰。
束发,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语出自《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志学之年,15岁的代称,语出自《论语·为政》。
06.碧玉年华(破瓜年华、风信之年)
碧玉年华(破瓜年华、风信之年),代指16岁的女子。最早出自《礼记·内则》。最有趣的是唐代李群玉诗《醉后赠冯姬》:“黄昏歌舞促琼筵,银烛台西见小莲。二寸横波回慢水,一双纤手语香弦。桂形浅拂梁家黛,瓜字初分碧玉年。愿托襄王云雨梦,阳台今夜降神仙。”
桃李年华,代指20岁的女子。语出自明代徐渭《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花信年华,代指24岁的女子,也泛指年轻貌美的女子。语出自南宋范成大诗《元夕后连阴》:“问讯东风几日来,冷烟寒雾锁池台。扫空积雪翻成雨,收尽残灯未见梅。夜饮厌厌非老伴,春阴漠漠是愁媒。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舞象之年,代指15至20岁的男子。语出自《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男子20岁称为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弱冠泛指男子20左右的年纪,但不能用于女子。语出自《礼记·曲礼上》。
而立,30岁的代称。语出自《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不惑,40岁的代称。语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文章分享结束,唐朝俗称小孩和古人对童子称呼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