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卤宋朝
5942024-09-02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唐朝送客礼仪,以及灞桥折柳相送的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One〗、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Two〗、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Three〗、这首《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是一首送别诗。诗中那苍茫的江雨和孤立的楚山,不仅烘托出分别时的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毅的性格。
〖One〗、唐代,折柳送客之风最盛,当时长安东有灞水,两岸多柳,灞水之上灞桥,是长安东去洛阳等地的必经之路。唐人送客至此,都折柳而别。
〖Two〗、裴说《柳》“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曲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Three〗、罗隐《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Four〗、由这些诗中可见,当年长安灞桥折柳送别盛况可窥一斑。
隋唐时期,“折柳相送”已成为古代中国文人赠别的普遍现象。因为折柳相送盛行,在当年送别最集中的灞桥,附近的柳树条都被随手折光了。
〖One〗、“祖饯”——先秦时期属“行祀礼”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请酒送行,古谓“饯饮”,是古代最为常见的一种送别方式,至今仍流行。这种送别方式一般在远行者上路前举行,最早源于先秦时已流行的一种叫“祖”的风俗
“祖”,原本是出行时祭祀路神的行为,目的是祈求旅途平安,唐司马贞《史记索隐》称:“祖者,行神,送行之祭,故曰‘祖’也。”后来干脆将送行喝酒称为“祖”,东汉学者郑玄即称:“将行而饮酒,曰‘祖’。”
“祖”,又称“祖行”,在先秦时属“七祀”(或“五礼”)之一,为“行祀礼”,时人出行必不可缺。
“祖行”颇为讲究,有一套成熟的程序,多在驿馆内或路边设帐,摆上酒筵,称为“祖帐”,也称“祖饯”、“祖席”、“祖筵”等。盛行于唐朝文人中间。
李白的这首诗记述的则是他当年离开南京时南京友人在白下亭为他送别的情况。
〖Two〗、“折杨柳”——汉代已形成的送别风俗
“折柳送别”风俗的形成,与时节和柳本身均有关系。柳树是中国古老的原产树种之一,生命力极强,插土即活,是古代行道树的主力树种之一,路边河畔都可见到柳树。古人送别亲友,从路边生机盎然的柳树上折一枝柳条相送,就是希望远行人能像杨柳一样,很快适应,随遇而安。
“折柳送别”流行于汉代,记录汉代都城长安和畿辅地区地理状况的古籍《三辅黄图》记载:“灞桥在长安城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南北朝时期,“折杨柳”之俗已风行各地,南方与北方都出现了以“折杨柳”为题目的诗文。比如南朝简文帝萧纲的《折杨柳》这样写到:“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
隋唐时期,“折柳相送”已成为古代中国文人赠别的普遍现象。可以从《送别诗》这首诗中可以看出。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因为折柳相送盛行,从古籍《三辅黄图》中可以看出,在当年送别最集中的灞桥,附近的柳树条都被随手折光了。因为无法折到长柳枝,唐诗人孟郊《横吹曲辞·折杨柳》诗中只好解释道:“莫言短枝条,中有长相思。”为此,白居易《杨柳枝词八首》(其七)呼吁:“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
〖Three〗、“攀花”——唐代流行的送别风俗
“攀花”,就是采折花草。宋王安石《杖策》诗中就有“杖策窥园日数巡,攀花弄草兴常新”。古人喜欢攀花弄草。在唐朝已颇为流行。
共醉流芳独归去,故园高士日相亲。
深山古路无杨柳,折取桐花寄远人。
从戴叔伦的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由于路边没有柳树,他便随手折了桐花送给远行的友人。
所以古人送别时不仅只会送柳枝,也会送各种各样的花来表示送别之情,望远行的友人能够一路顺利。
唐朝送客礼仪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灞桥折柳相送的诗、唐朝送客礼仪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