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宋朝陵园
14972024-11-22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宋朝军事要地,以及宋代地方四级行政区划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One〗、军事制度方面的改革主要有三项。
第一,建立不同于前朝的枢密院制度,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枢密院与三衙统领各有所司。三衙虽然掌握禁军,但却无调兵和发兵的权力。枢密院有发兵、调兵之权,而不能直接掌握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的控制。
第二,内外相维政策。宋太祖把全部军队分为两半,一半屯驻在京城,一半戍守各地,使京城驻军足以制止外地可能发生的变乱,也使外地驻军合起来足以制止京城驻军可能发生了内变。内外军队互相制约,都不能发生变乱,而京城驻军又多于外地任何一个地方,这样皇帝也就可以保证牢牢控制全国的军队了。
第三,兵将分离政策。无论驻屯京城的禁军,还是驻在外地的禁军都必须定期调动。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有的则要到产粮的地方就粮,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更戍法”。这种方法名义上是锻炼士兵吃苦耐劳,实际上是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结合,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对抗了。
〖Two〗、地方藩镇采用强干弱枝之术,其措施主要有三项:
第一,削夺其权。为削弱节度使的行政权力,把节度使驻地以外兼领的州郡——支郡直属京师。同时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知州、知县等地方官。3年一更换,直接对中央负责,向朝廷奏事,不再听令于节度使。对于一些五代以来一直盘踞一方的节度使,宋太祖又故伎重演,拿出“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将其逐一罢免。后来又设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权,利用通判与知州之间的相互制约,使一州之权不致为知州把持,防止偏离中央政府的统治轨道。
第二,制其钱谷。宋初于各路设置转运使,将一路所属州县财赋,除留少量应付日常经费外,其余的钱帛都要送到京城上交中央政府,不得占留,这样地方的财权就完全收归中央了。
第三,收其精兵。乾德三年(965年)八月,宋太祖下令各州长官把藩镇所辖军队中骁勇的人,都选送到京城补入禁军。又选强壮的士卒定为“兵样”送到各路。召募符合“兵样”标准的人加以训练,然后送到京城当禁军。这样中央禁军集中了全国精兵,而地方军队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编成厢军,只供杂役,地方再也没有军事力量可以同中央抗衡了。
通过这些措施,唐末五代的那种专制一方的藩镇,在宋初就逐渐消失了。
〖Three〗、在官僚制度方面,侧重削弱宰相权力。军政大权归枢密院掌握,而财政大权则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所掌仅限于民政了。在军、财、民三权分立中,枢密使与宰相“对掌大政”号为二府。皇帝利用这两者间的异同发号施令,独断专行。宋初不仅以三权分立的办法削弱相权,而且设置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为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的副手,与各部门长官发生制约的作用,以削弱各部门长官的权力。此外,宋初还在设官分职、科举制度等方面,也进行了有利于加强皇权的政策
〖One〗、北宋不存在诸侯国,但和北宋并存的有辽国、西夏、金国。
〖Two〗、辽朝(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传九帝,享国209年。
〖Three〗、西夏国是北宋时期和辽、北宋并立的政权,享国时间也要长于北宋,西夏(1038年—1227年),历经十帝,享国189年。从881年李思恭拜定难军节度使起,李氏政权共计346年。
〖Four〗、当时,北宋霸占中原,东北和华北是被辽占领,西北部就是西夏。
〖One〗、第一类是最普通的州,每个州一般管辖几个到十几个县;
〖Two〗、第二类是府,宋朝对政治上比较重要的地区设府,比如宋朝有四个京府,即**开封府是全国的首都、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等等;
〖Three〗、第三类是军,宋朝对军事要地、特别是边界地区设立军,如在宋辽边界设有顺安军(今河北高阳东)、信安军(今河北霸县东),宋与西夏边界设有德顺军(今甘肃静宁)、镇戎军(今宁夏固远)等;
〖Four〗、第四类是监,宋朝对矿业、盐业、牧马、铸钱等重要的经济产地设监,如煎盐的利丰监(今江苏南南部)、铸铜钱的永丰监(今安徽贵池永丰镇)、铁钱的济众监(今陕西略阳)等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