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丹阳县
14922024-11-18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唐朝的兵符是虎符还是鱼的问题,以及和古代兵符上面的字是什么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下面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One〗、古时候的兵符又被称为虎符,历史资料并没有准确记载它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传言说是由姜子牙特意打造,因为从正面上看像是一只老虎,所以又被称为虎符。
〖Two〗、所有的虎符在制作以后都被一分为二,一半由皇帝掌握,另一半交给当时的元帅,而在调动军队的时候,只有将两个合二为一才能够生效。这样的设置就是想要防止虎符被有心之人乱用,也是为了防止皇子们为了争权夺利和元帅将军勾结,对于皇帝来说是一道保险,因为虎符只有一半是没有用处的,根本不能调动军队。
〖One〗、关于这个问题,据史书记载,汉末霸业丹阳兵虎符是由当时的丹阳郡太守刘备发放的。刘备在淝水之战后,收编了许多兵士,其中不乏丹阳士兵。为了加强对这些士兵的控制,刘备发放了霸业丹阳兵虎符,以示威慑和激励士气。
〖Two〗、因此,想要得到这个兵符,需要成为当时刘备麾下的士兵或将领,或者通过交易等方式获取。但现在已经是历史上的事情了,无法再获得。
〖One〗、朝代不同,字也不同。所谓“兵符”,又叫做“虎符”。
〖Two〗、秦始皇时代绝大部分是小篆:“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意思是:“右半符存于君王之处,左半符存于杜地(故址在今西安市南)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
〖Three〗、或者错金铭文四行:“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燔燧事,虽毋会符,行殴。”
〖Four〗、或者更少:“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或者为小篆,左右两半铭文相同:“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东君。”
〖Five〗、汉代虎符上的铭文大多刻于虎背上,采用错银书,用篆书刻写“[One]、[Two]、[Three]、[Four]、五”等字样。
〖Six〗、除了秦代,后来发展一般都是图形。虎符为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铜制、虎形、分左右两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留存中央,左符在将领之手。王若派人前往调动军队,就需带上右符,持符验合,军将才能听命而动,军队不执行执皇帝金符节者行兵令,除皇帝亲临现场调兵。之所以叫虎符,就是因为它的形状是老虎造型。虎符到了隋代被改为麟符,而到了唐代,唐高祖为避其祖李虎的名讳,又将其改为鱼符或兔符,甚至龟符。到了后世它逐渐演变成令牌等物,于是这种动物形状的兵符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