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代女皇
10382024-11-16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唐朝三教并行政策的影响,以及三教并行的背景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三教并行是指古代中国境内同时存在道教、儒教和佛教三种主要宗教的现象。这种背景主要由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变迁所造成。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宗教思想相互影响、借鉴,形成了一种相对开放、多元的宗教生态。道教主张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注重修行;儒教强调道德、礼仪、人伦;佛教则强调涅槃、解脱和慈悲为怀。三教的并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撑。
〖One〗、唐朝,当时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Two〗、《史通》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
〖Three〗、唐代闻名史学家刘知几撰,成书于中宗景龙四年(710)。
〖Four〗、刘知几(661—721)字于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高宗永隆元年(680)举进士。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骑常侍等职,兼修国,史。
〖Five〗、长安三年与朱敬则等撰《唐书》八十卷,神龙(705—707)时与徐坚等撰《武后实录》。
〖Six〗、玄宗先天元年(712),与谱学家柳冲等改修《氏族志》,至开元二年(714)撰成《姓族系录》二百卷,四年与吴兢撰成《睿宗实录》二十卷,重修《则天实录》三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
〖Seven〗、刘知几不满于当时史馆制度的混乱和监修贵臣对修史工作的横加干涉,于景龙二年(708)辞去史职,“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
〖One〗、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
〖Two〗、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Three〗、主要内容:程朱理学:“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Four〗、陆王心学: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Five〗、历史作用: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Six〗、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Seven〗、从统合的角度看,“三教合一”的含义无疑要比“三教”更进一步。关键在于对“合一”的理解。如果将“合一”视作儒、道、佛三家的内在义理上,特别是在道德标准取向上走向融合的一种趋势,当然可以,但此至少在明代之前是称为“三教合流”或“三教归一”的。其实一般的学术着作中在说三教合一时,也就是这个意思。
〖Eight〗、或许正是对三教合一之称在理解上的模糊,古人极少用三教合一这个词,至少是明代以前基本上没有人使用过此词。作者曾请友人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通过电脑光盘检索,三教合一之称在整个《四库全书》中只出现过八次,且全都是在元代以后。也就是说,在明代之前,只有三教的概念,而根本没有三教合一概念的流行。或者说,明代以前的人们,尚未认识到三教在外在形态上有合一的可能性。当然,明代人所说的“合一”,仍可分二个层次。
〖Nine〗、其一依然是以往“三教归一”、“三教一家”的那层意思,即主要指三家在道德价值观念上的一致性。如顾宪成在《明故礼部仪制司主事钦降南阳府邓州判官文石张君墓志铭》中云:“东溟管公倡道东南,标三教合一之宗。君相与质难数百言,管公心屈”。不过,从明代一位监察御史陆陇其所云,“今人言三教合一,岂非朱子之所叹然。又有谓三教不可合而各有其妙,不妨并存者,则又是以不合为合,尤巧于包罗和会者也”。陆氏所谓三教的两种合一,其区别正是表现于外在形态上,即当时人们确有主张将三教混为一体。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